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从“向科学进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创新驱动发展”到“建设科技强国”,党领导我国科技事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自立自强之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勇攀高峰,上天、入地、下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大国重器……一项项“国内首个”打破国外封锁、夯实自主创新之基,一个个“国际首次”突破科技前沿、彰显中国创新贡献。如今,这些成果有的仍在开枝散叶,有的早已尘封于世,但那些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创新故事,那些矢志不渝、科技报国的科学家们,以及他们在我国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上留下的闪光足迹,必将永远镌刻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专题报道,挖掘中国科学院人的首创故事,致敬先行者,激励后来人,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科学精神,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再立新功。
大连化物所历经三代人,在困境中坚守,在逆境中奋进,协力攻坚,实现了煤制烯烃工业化“零”的突破。
为了培育异育银鲫,让每个中国人都吃得上鲜美的鲫鱼,中国科学院水生所三代科学家付出了数十年的努力。
中国在互联网领域的创造创新越来越多,都始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和网络专家的早期探索、试错、引领和示范。
李振声长达25年的研究孕育出第一??共「卟脑对翟咏恍÷蟆靶≠?号”,开启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新纪元。
重离子治癌装置这一国之重器不仅展示了我国在重离子治癌领域的领先实力,更代表着癌症治疗技术的巨大飞跃。
从数百万种材料的可能组合中找到最优解,科研人员也许一生都做不完,有了机器化学家可能只需要一两周时间。
40多年前,声学所医用超声研究团队面对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对B超仪的强烈需求,毅然提出要研制国产B超仪。
“103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从试制到生产,是一段梦想和奋斗交织的路程,也是一个关键而重要的起点。
石墨炔的成功制备结束了化学方法不能制备全碳材料的历史,开创了人工合成新型碳同素异形体的先例。
仅用4年时间,中国科学家就以令国际同行惊讶的速度,建成我国首个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的科学家在制药厂里扎根,研发出更加绿色、更低成本的VC人工合成方法——二步发酵法。
透过沈阳自动化所诸多“第一”的历史记忆,可以读懂中国工业机器人究竟是如何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